《内经》曰∶谷气通于脾,故山谷之气,感则坏人脾。若遽以磨坚破结之药治之,疾似去而人已衰矣。
热此足阳明、太阴药也。火者金之畏,心移热于肺,乃咳嗽见火证,如吐血面赤是也,名曰贼邪,甚是难治。
心主血脉,脉极则无血以养心,故令忽忽喜忘。《内经》曰∶陷脉为,留连肉腠。
方中有大黄、芒硝、甘草,乃伤寒门调胃承气汤也,所以泻肠胃之实热;加连翘、栀子、黄芩、薄荷,乃火门之凉膈散也,所以散胸膈之热邪。胃寒者去竹茹、麦冬,加丁香;实火去人参。
方中柴胡、薄荷二味最妙,盖胆乃甲木少阳之气,其气柔嫩,象草穿地而未伸,此时若被寒风一郁,即软萎遏抑,不能上伸,不上伸则下克脾土,而金水并病矣;惟得温风一吹,郁气始得畅达也。 《纲目》曰∶《精要》谓头上发毒,不得灸,此言过矣!头为诸阳所聚,艾柱宜小,壮数宜少;小者如椒粒,少者三五壮而已。
折之者,制其冲逆也。醋三分,冷水七分,和产妇面,一一缩,三即收;又法∶以蓖麻子十四粒,去壳捣膏,涂顶心即收,收即去之;又法∶皂角末吹鼻中,嚏作立止。